一片绿化带、一段乡村路、一组污水管、一个厕所的具体问题……行走在市直驻东营区下派工作队的各个帮扶村中,各乡村正肆意挥洒着自身独特的韵味,新的变化每天都在悄然发生,目光所及皆是靓丽风景。
一年多来,他们扎根基层,团结带领当地党员干部群众,抓党建、促发展、惠民生,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让村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每年的七八月份,东营区六户镇东六户村村民们最担心的就是雨季来临。每逢下雨,雨水一大就非常有可能向屋里倒灌。市纪委监委驻东六户村丁亮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以抓党建强班子强队伍为根本,以抓治理促和谐促稳定为重点,以抓项目促产业促发展为辅助”的总体工作思路,使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如今,东六户村里的排水排污改造工程已经过了一个雨季的检验,下雨积水的场景再没出现,工作队还投资近20万元新装和更换村内路灯共计160盏,并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对村内600余户村民房屋实施外墙保温工程,保证村民冬季温暖。
村庄变美了,环境变好了,村民们开始注重起房前屋后的变化,开春后,东六户村还计划在房前屋后种上鲜花,扮靓村居环境。
寒冬已至,但是在位于史口镇友谊街路南的史口烧鸡文化产业园建设现场,却依旧是一片火热的建设场面。据介绍,史口镇史口片区以跨村联建为抓手,强化组织联建,围绕烧鸡特色产业,深化产业联动,重点打造了史口烧鸡文化产业园。建成后产业园内将既有烧鸡制作厂房,也有烧鸡沿街商铺,建成后可推动烧鸡产业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做大做强烧鸡产业。
在不远处,史口镇东三村也建起了史口烧鸡展销文化馆,建成后头部商家将入驻,共同带动当地烧鸡产业发展。
“我们多跑一分、多做一分,村子的发展就多一分希望。我想,这就是我们驻村的初心。”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驻史口镇东三村赵传冰说。
“驻村工作忙碌而繁琐,但我们既然来到了村里,就应该沉下心来,认真的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淡泊名利、踏实工作。”这是市委政法委驻牛庄镇牛庄村王庆晋经常向大家唠叨的话。
一年多来,东营区下派工作队帮扶干部们想方设法争取上级党委、选派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筹措项目资金,大力实施了各类基础设施改造,同时开展了多个帮扶项目,用自己的忙碌和奔波修补着帮扶村的一点一滴,同时也尽力为村子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近日,在东营区牛庄镇前邵村,团市委驻牛庄镇前邵村郑杰峰早早就开始给村民种植的芹菜和西红柿等农产品联系年货订单。
2024年,前邵村建起了“共富菜园”项目,对村集体所属4座荒废闲置大棚进行了重新修整,同时加装滴灌系统。如今,前邵村种植的芹菜和西红柿口感良好,村民们有了非常可观的收益。
“我们请来的专家帮助村民们改变了种植模式,如今前邵村的农产品品质在全市都有口皆碑,我们早早联系了订单,还定制了纸箱,近日过年的订单都已经陆续发走了。”郑杰峰介绍说。
“在的带动下,我们做了很多不敢想、想不到的事,改变了多年的种植习惯,同时还能把产品卖到外地去,给我们大家带来了很多惊喜。”前邵村村民张女士说道。
小麻湾村位于龙居镇政府向西5公里处,西邻黄河,北靠兴龙路,南穿油麻路。一直以来,村内的主导产业就是麻湾西瓜种植和蛋鸡养殖。
通过发挥片区党委统筹引领作用,市妇联驻龙居镇小麻湾村燕海荣带领大家通过“三资”清管统筹整合5个村130亩土地资源、1500万元资金、230名劳动力等,高标准谋划推进麻湾西瓜产业园项目。
其中,规划建设总面积260亩的麻湾西瓜高标准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包含西瓜种植大棚26栋、水肥一体化设施及智慧管理中心,占地10亩的仓储交易中心建设项目,建成“种植——管理——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西瓜生产链,补齐生产设施短板,健全麻湾西瓜产业链、价值链、资源链。
同时,项目聚力延伸产业链,投资1200万元建设年处理禽畜粪污10万立方米的自动化粪污处理厂,有效解决养殖粪污问题的同时,实现了西瓜种植基地有机肥的自供,同时麻湾西瓜的生态种植又为蛋鸡养殖提供了绿色有机饲料,大大降低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提升了产业链附加值,从而建成种养、加工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实现了产业链的提档升级。
一年多来,驻村们发挥自己的思路、资源、人脉优势,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真正让他们共享发展带来的红利。
“自从‘幸福家园’食堂开始营业,我们生活可有盼头了,一想着快到周四可以去食堂吃饭了,感觉时间过得都快了。”牛庄镇大杜村村民杜国峰说道。
“天气冷了,经常窝在家里不愿意出门,有的邻居好几个月也碰不到面,自从开了食堂,我们见了面有唠不完的话,来的人都发自内心的高兴。”大杜村村民杜培友告诉记者。
大杜幸福家园是为老年人提供集幸福食堂、娱乐休闲、健康养生、群众议事、便民服务等多种功能的民生项目,可供120余位75周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并为村民提供理发、中医理疗及农闲时节休闲娱乐等服务。
“我们的菜品都是经过用尽心思挑选和搭配的,既考虑到老年人的口味偏好,又注重营养均衡。”市法院驻牛庄镇大杜村刘蓬涛介绍说,如今幸福食堂慢慢的变成了了老人们交流互动的好去处,让老人们切实感受到了惠民政策的温度。
在村庄面貌上,大杜村还推动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提升,开展志愿植树活动,在大杜村种下200余棵柿子树和山楂树。在公共设施上,投资5万元实施村居亮化提升工程,为全村所有道路安装160盏太阳能路灯,投资5.8万元为村庄新建一处公共厕所。
“不仅村民们的钱包鼓了,在村里溜达感觉风景也更好了,这就是真正的造福工程啊!”大杜村村民杜关林感慨地说道。
“我深切感受到,能够为群众办成一件实事、好事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既然来驻村,我们就应该为乡亲们做点什么,为这片土地留下点什么。”市纪委监委驻东六户村丁亮总喜欢在乡野田间,邂逅三五村民,一起聊聊家常,和村民们的感情就在这样不知不觉间日渐加深。
他乡亦故乡,一年多的驻村生活,驻村干部们已经将帮扶村当作了自己的另一个故乡。朴实的一张张笑脸、村民的家长里短、一声声道谢……这都成为了他们今后人生的宝贵财富。
把村民的事时刻放在心上,真心为群众服务。市直驻东营区下派工作队们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的职责,书写着自己的情怀与担当。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市融媒体中心、东营日报、东营广播电视台、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爱东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市融媒体中心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市融媒体中心所属包括但不限于东营日报、东营广播电视台、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爱东营等媒体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一定要标注明确“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照法律来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市融媒体中心、东营日报、东营广播电视台、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爱东营”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加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别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照法律来追究责任。
③如对稿件内容有疑义,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东营市融媒体中心 东营日报社版权所有 没有经过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照法律来追究法律责任。
鲁ICP备05023236号鲁新闻备案号201054601 鲁公网安备521号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148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东城府前大街73号 邮编:257091 电话 邮箱:举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