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花家地南里2号楼经过14个月的筹备落实,公共廊道维修工程于2024年年底正式开工。
2.该楼体维修涉及墙体平整、外墙保温层更换、内外墙及楼顶防水层安装等项目,旨在解决漏雨问题。
3.由于花家地南里2号楼共有5个产权单位,社区工作人员经过多次协调,最终达成共识,共同委托物业公司作为主体负责维修。
4.为此,社区工作人员逐一入户,完成了签字征求意见环节,解决了资金问题。
5.经过为期55天的改造维修和竣工验收,花家地南里社区2号楼面貌焕然一新,居民们喜迎新春。
这个春节,走在焕然一新的小区廊道,朝阳区花家地南里2号楼的居民喜上眉梢。这栋筒子楼此前饱受漏雨困扰,一遇大雨,廊道便满是积水,居民不仅没地儿下脚,经过时甚至还要打伞。糟糕的廊道环境,成为大家的一块心病,可是由于涉及多个产权单位,修缮迟迟难以推进。通过属地的多方协调,楼体改造维修工程终于启动。近期顺利竣工验收后,漏雨多年的老楼以崭新的面貌喜迎新春。
花家地南里2号楼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一栋呈L形的筒子楼,总共有6层。其中,一层是商用房,二至六层是居民住宅,每层有28户,共计140户。筒子楼楼体的最外侧是一排公共窗户,中间是一条1米多宽的公共廊道,再往里就是各个住户家,居民上下楼都得经过廊道。然而,由于建设年代久远,随着防水材料逐渐老化,近年来外墙体的保温层有裂缝。此外,公共窗户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窗户和墙体、窗户和窗户之间都出现不少缝隙。一到雨季,楼内的公共廊道可就遭了殃。
“以前下小雨时,公共廊道里会出现小范围的渗漏,但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还不是太严重。”有居民说,受2023年7月连续几场暴雨的影响,本就设施老旧的公共廊道忽然出现大面积漏水。“当时墙面被雨水打湿,墙皮不断掉落,雨水顺着窗户缝和外墙缝流进了廊道里,积水差不多有10厘米高,都能没过脚面。”不少居民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这些积水顺着廊道,透过门缝漫延至很多居民的家中,一些家具甚至被泡。由于廊道里满是积水,很多居民都不敢打开家门。高层廊道的积水慢慢的变多,层层渗漏到了低层廊道。彼时楼上楼下全在漏水,俨然成了“水帘洞”。很多居民出门只能穿上雨靴,还有的人甚至在廊道里打伞出行,全楼140户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楼道都是积水,水还流进了家里,怎么办?”花家地南里2号楼的居民在联系物业解决无果后,纷纷拨打12345热线反映漏雨问题。
接到居民的诉求,朝阳区房管局工作人员马上到现场了解情况,督促物业进行应急维修,保障降雨期间居民安全出行。与此同时,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也第一时间赶到楼内,和物业人员用工具一层一层地清扫积水,避免积水大量流入居民家中。扫除积水后,工作人员又逐层楼清理破损掉落的墙皮,防止出现进一步的安全隐患。
受漏雨影响,当时公共廊道的部分照明灯也出现了故障。为此,社区立即联系物业,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做维修,以免给居民夜间出行带来不便。对于受到漏雨影响的住户,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摸排受损情况,倾听居民诉求。“这么多年了,每年都漏雨,何时能完全解决啊?”这是花家地南里社区党委书记吴长清在走访过程中听到居民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经朝阳区房管局工作人员鉴定,小修小补治标不治本,只有对漏雨楼体做全面修缮,才能防止下个雨季再次漏水。于是,物业企业决定使用该楼的公维金进行楼体防水大修,但在申请过程中,诸多历史遗留的棘手难题逐渐浮现,导致进展缓慢,后期工程修缮更是迟迟无法提上日程。
据吴长清介绍,花家地南里2号楼共有5个产权单位,最初只是单位的职工住房,如今却面临着房屋产权交织、权责难以厘清、居住人员和房屋建筑结构复杂等问题,导致维修资金筹措困难。
如何让5个产权单位负责人坐在一起,共同商讨使用公维金修缮漏雨楼体是当务之急。经过一圈打听,吴长清发现,有的产权单位变动较大,多次经历重组,几次辗转才终于找到具体负责人;有的产权单位改制成了外企,吴长清和社区工作人员不得不将有关政策翻译成英文,再拿去与对方做沟通对接。“那时候天天给他们打电话,有的产权单位以繁忙为由搪塞,不由分说就挂断了电话。我们就晚上打,周末也打,不停和他们磨嘴皮子,就希望他们能够重视漏雨维修这件事。”经过反复沟通,社区终于成功召集到5个产权单位的代表,并且“吹哨”朝阳区房管局、望京街道以及物业、居民代表,让相关各方坐在了一起。
第一次协调会之后,尽管几个产权单位的代表都表示回去后认真讨论,但迟迟不见反馈。社区又通过发函、约谈等形式,督促产权单位履行维修职责。为此,社区前前后后组织召开了9次协调会,其间各个产权单位的代表换了又换,直到所有产权单位的代表都有拍板决定权。在协调会上,其中一家产权单位提出,该栋楼的一层是商用房,房本上写着1号楼,因此不同意动用资金对全楼做维修。吴长清通过了解得知,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当时为了将一层的商用房和二至六层的居民住宅区分开来,因此一层住户房本上写着1号楼,二至六层住户的房本上则写着2号楼。可是无论从房屋建筑结构还是行政管理上来说,这么多年来,该栋楼始终是一个整体。为了找到该栋楼属于一个整体的法理依据,社区和朝阳区房管局工作人员又逐条查阅相关法规条例,最终确认同一栋楼不能有两个不同的楼号。这也让该产权单位的负责人心服口服。
经过梳理历史遗留问题,多方协调终于达成共识:有公共维修资金的启用公维金,没有公共维修资金的由几家产权单位按照面积比例AA制补缴,作为修缮费用,并且共同委托产权单位之一的物业公司作为主体负责维修。资金问题解决了,随后便是入户签字阶段。根据公积金管理中心提供的业主名单,社区工作人员发现这份名单难以与现业主一一对应,原来这些是20多年前缴纳公共维修资金时的业主名单,很多原业主由于卖房,变动较大,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变更手续,可是很多原业主难以联系到,签字环节再次遇阻。为此,朝阳区房管局工作人员再次协调社区出具情况说明,最终各方达成共识,以现业主签字为准。随后,社区工作人员逐一入户,终于在短时间之内完成了签字征求意见环节。
历时14个月的筹备落实,花家地南里2号楼公共廊道维修工程于2024年年底正式开工。此次维修主要涉及墙体平整、外墙保温层更换、内外墙及楼顶防水层安装、窗户换新、墙体固化、加粗下水管道等项目。
施工方负责的人介绍,为了将施工影响降到最低,严格按照居民作息时间进行,节假日、大风天气停止施工作业,避免影响居民作息。社区工作人员也在居民群内实时公布施工进度,回应居民关切。
整个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最艰巨的工作莫过于更换楼道窗户,这项工作是最为复杂且耗时的部分,同时也是提升楼栋安全性和美观度的重要环节。实施工程人员逐层拆除旧窗户,对窗框进行加宽加固以便于后续安装,然后更换安装新窗,固定打胶密封,防止漏风漏雨。
此外,由于廊道内存在多股线路,显得有些凌乱,社区又“吹哨”召集了几家通信网络公司现场勘查,为楼内线路的合理布局和管理提供整改方案。经过为期55天的改造维修和竣工验收,花家地南里社区2号楼面貌终于焕然一新。
记者近日探访时发现,该栋楼的外墙、窗户、廊道都粉饰一新,破损的墙体保温层已完成修复,看不出任何开裂的痕迹。据吴长清介绍,修缮一新的楼体可完全应对汛期的大雨,此前窗户周围的各种缝隙已经填补,更能防风御寒,也使得楼道的温度极大的提升。记者探访当天,北京正值大风天气,窗外北风呼啸,廊道里却感受不到寒意。
“漏雨的老楼焕然一新,困扰我们多年的难题终于圆满解决了,这个新年我们过得特别舒心!”一位居民开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