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市酒厂老厂址:镌刻汾阳白酒70年的时光印记

发布时间:2025-02-25 11:55:47   来源:8868体育app首页

  在汾阳,酒香弥漫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而汾阳市酒厂老厂址,无疑是这座“酒城”中极具故事性的存在。汾阳市酒厂老厂址始建于1953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汾阳的利税大户,其产品质量过硬获奖众多,对汾阳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贡献突出,也为汾阳白酒产业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存的老厂址完整体现我省清香型白酒生产的全部过程,见证了山西白酒产业演变历程,有丰富工业旅游资源和厚重酒类工业文化研究价值。汾阳市酒厂的历史,要从1953年的汾阳宏溢油坊说起。那时,它还位于汾阳东关街36号,主要是做植物油加工。1954年,油坊移交地方经营,更名为汾阳县油厂。直到1958年,新建的熬糖、漏粉、酿酒三个车间,为这家工厂开启了全新的酿酒篇章。此后,在历史的洪流中,它历经多次变革与更名,从调味品加工厂到综合食品厂,最终在1973年正式定名为汾阳县酒厂,成为汾阳境内唯一生产白酒的县级国营企业,自此专注于白酒酿造领域,开启了规模化发展的征程。改革开放的春风,为汾阳县酒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厂长白更生带领全体职工埋头苦干。1977年,酒厂引进先进工艺,当年白酒产量达到661.6吨,总产值129.5万元,利润8.1万元;到1985年,固定资产总值升至311.4万元,白酒年产量达1552.95吨,产值335.29万元,利润57.68万元,产品供不应求,成为推动汾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进入上世纪90年代,时任厂长张汝忠带领酒厂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添硅藻过滤器、清蒸过滤池等先进设备,实行多维化生产,提升白酒质量。同时,积极拓展市场渠道,让汾阳市酒厂的产品走出汾阳,迈向更广阔的市场。21世纪,酒厂迎来新的变革。2002年,经过“一退两置换”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2008年,投资人郭昌加入,实施“大思路、大动作、大投入、大发展”战略,酒厂进入跨越发展阶段,厂名恢复为“汾阳市酒厂有限公司”。2014年酒厂投资7000万元在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新厂区,并于2016年整体迁入,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如今,走进汾阳市酒厂老厂址,仿佛踏入一条时光回廊。虽然企业已搬迁,但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老厂址占地面积约74亩,整体呈长方形,东西走向,大门朝南。厂区西面的储粮库、原料粉碎车间、制曲车间等建筑,保留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砖木结构风格,古朴而厚重。尤其是储粮库,宛如一座四方小城。厂区东面的成装车间、特大储酒罐,以及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高烟囱、高水塔等,展示着曾经的生产规模和工业风貌。厂区南面的办公楼、职工食堂及宿舍,墙面上“为员工说话”“替职工办事”等标语,充满年代感,让人不禁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厂区东南角的二战时期的碉堡遗址,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独特的历史韵味。这里不仅是老建筑的集合,更是汾阳酒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汾阳市酒厂老厂址始终秉承汾州传统酿造技艺,以高粱、大麦、豌豆和汾阳优质地下水为原料,采用蒸馏制酒工艺。从制曲时对温度湿度的精准把控,到发酵时保温幅度的细微调整,再到蒸馏前装撒熟糁的技巧,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先辈的智慧和心血,这些传统工艺是现代机械化无法替代的,也是汾阳酒独特风味的秘诀所在。2023年,汾阳市酒厂汾州酒传统酿造技艺被列为汾阳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是对其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汾阳市酒厂对汾阳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建厂初期,80余名职工开启了酒厂的发展之路,鼎盛时期职工人数达288名,如今仍有200余人在此坚守。上世纪90年代,酒厂连续多年成为汾阳乃至吕梁的利税大户,1990年创利税61.93万元,1996年被评为“纳税超过百万先进企业”,至今仍是汾阳市依法纳税的先进代表,为地方财政提供稳定支持。其生产的汾州牌系列新产品,如汾州二锅头、汾州老酒等数十种,在国内外屡获殊荣,汾州二锅头在1981年被评为山西省高品质的产品、1985年获评轻工部高品质的产品,汾州老酒在1994年巴黎国际餐饮酒博览会上斩获金奖,这些荣誉提升了汾阳白酒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入选山西省2024年工业遗产,为汾阳市酒厂老厂址带来新的发展契机。酒厂制定了《汾阳市酒厂老厂址未来五年保护与利用规划方案》,旨在让这座老厂址重新焕发生机。2026年,酒厂计划修复部分损毁的工业设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老厂址的保护与利用,推动其纳入汾阳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从制度层面为老厂址的保护提供保障。2027年,老厂址将以工业遗产为依托,深层次地融合商业、旅游、文化产业。通过打造工业旅游线路,将老厂址与杏花村其他景点串联,开发参观游览、品酒体验、酒文化研学等旅游服务产品,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白酒酿造工艺和酒文化魅力,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双赢”。2028年,酒厂将持续加大保护与利用力度,完成《国家级工业遗产申报文本》,力争申报国家级工业遗产项目。未来,老厂址还打算利用闲置空间引入文化创意、艺术设计、影视制作等产业,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促进白酒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互交融,提升老厂址的文化影响力和品牌价值。汾阳市酒厂老厂址,这座承载着汾阳白酒70年沧桑历程的工业遗产,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它将在保护与利用中传承历史,在创新发展中拥抱未来,继续书写属于汾阳白酒的精彩篇章,成为汾阳城市发展中一张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今年73岁的张汝忠,是汾阳市酒厂的第六任厂长,在酒厂工作近20年。听闻记者采访老厂址,他特意赶来担任讲解员,还特意穿了一件印有酒厂字样的西装。老人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走进厂区,张汝忠指着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琉璃三龙照壁回忆道:“那时候厂子效益最好。”1994年,汾州老酒在巴黎国际食品饮料酒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一时间,汾阳市酒厂声名远扬,外地客户纷纷慕名而来,厂外拉货的车辆排起长队。当时,汾阳的领导为汾州老酒创作了一句巧妙的广告词“老酒不能走”。这句广告词取自戏曲《智取威虎山》中的“老九不能走”的谐音,在剧中,主人公杨子荣在土匪窝内遇到从牢房逃脱的小炉匠栾平,差点被揭穿身份。杨子荣假作无辜,准备离开山寨,土匪们纷纷劝阻,座山雕也喊道:“老九不能走!”张汝忠老厂长还解释了这句广告词的含义,汾州老酒,岁月陈酿,醇香不走,情谊长留!这句广告词既突出了汾州老酒作为老酒的独特魅力,经过时间的沉淀,酒香更加醇厚,又巧妙地融入情感元素,表达了老酒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承载着深厚情谊与回忆的载体,让人回味无穷,情感共鸣。张汝忠和记者说:“1994年到1999年,是我们厂效益最好的一个阶段。当时为了鼓励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我们设立了多种奖励制度,一线的很多酿造工奖金都超过了工资。当时是汾阳各个厂子里效益最高的一个。我们那会儿还有一个节约奖,职工在生产环节中每节约1块钱,厂子就奖励5毛。在当时有些人认为这个节约奖有点高,但我们看的是长久利益,职工生产积极性高,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还降下来了。”随着一步步进入厂区,张汝忠带记者来到了粉碎车间,这里也是辅料车间。车间的外墙上还刷着“备战备荒为人民”等标语。“我是1984年进的厂。第二年,秦含章先生和茅台的第一任董事长季克良来我们厂指导参观,看我们原料的储备和加工。”秦含章先生是我国食品与发酵工业奠基人之一。当年秦老先生在该厂的车间用科学方法研究汾香(清香)传统生产的基本工艺,从原料、制曲、工艺流程到检测的新方法,对汾香(清香)生产各环节进行了全方位研究论证,分析出了汾香(清香)的各项理化指标。其间还帮助解决了酒厂的问题,并形成了科研成果。张汝忠说:“当时他们来,最喜欢的一个酒就是我们这的汾州二锅头,那是双优名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