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十一周年的重要节点,北京市陆续出台了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5个平原新城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实施方案,勾勒出平原新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新时代首都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所承担的承接、引领、联结、支撑主体功能。平原新城在内联中心城区、外携津冀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如何将平原新城的综合承载力转化为协同发展的新动能?本报记者走进五个平原新城进行现场探访,呈现新时代平原新城高水平发展的生动图景。
作为全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和未来产业主阵地,昌平区在全市率先出台平原新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2030年GDP较2020年翻一番、科技服务业增加值较2023年翻一番、重点产业功能区地均收入每平方公里达到350亿元等指标……
日前,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推动平原新城高水平发展”主题宣传昌平区采访活动中了解到,合成生物制造作为昌平区布局的重点未来产业之一,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目前昌平区已聚集86家合成生物制造企业。
走进“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展示中心”的展厅,这里全方面展现了本市在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领域的资源优势、产业规划、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其中,科普区展示了合成生物学的技术变革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脉络、合成生物制造流程;产业规划区介绍了北京市、昌平区在合成生物领域的产业规划和发展概况、北京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筹)建设目标及技术攻关流程等内容;企业产品区展示了生物医药、美丽经济、化工能源、农业食品等应用领域的30家重点企业和100余件实物展品。
据了解,为全面衔接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工作部署,强化属地服务保障职能,昌平区率先在全市发布《昌平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并且出台《昌平区支持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高水平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
除了出台专项政策外,昌平区还全面加快集聚区建设。昌平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医药健康产业处副处长郭玉东表示,昌平已利用“能源谷”“生命谷”15万平方米存量空间,率先打造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围绕医药健康、先进能源和先进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空间布局。通过存量培育和招商引资,围绕生物基新材料、胶原蛋白、生物育种、气体发酵等细致划分领域,目前昌平区已聚集86家合成生物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9个,总投资金额超过3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医药健康产业平台建设方面,昌平区于2021年引入ATLATL北京飞镖国际创新平台。该平台集研发中心、加速转化和早期孵化为一体,搭建了共享实验室、研发平台和通用化管理服务,将重资产的生物医药研发投入变成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北京飞镖国际创新平台副总经理江茂华介绍,科学家只需要带着创意想法来,就能在平台实现从试验、验证到成果落地转化的全过程。据了解,飞镖国际已累计服务50余个生物医药创新项目和企业,企业融资总额超30亿元,获得知识产权300余项。
位于昌平区未来科学城的“能源谷”,是昌平区注重生态保护与低碳发展结合的重要载体。作为“能源谷”的核心单位之一,成立于2009年的低碳院是国家能源集团研究总院,也是昌平未来科学城“能源谷”第一家开工建设和入驻办公的科研机构。
过去十余年来,低碳院聚焦低碳清洁能源研发技术,取得一批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同时在人才引进、科学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助力昌平未来科学城“能源谷”建设先进能源创新发展高地。
据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助理王宏飞介绍,他们自主开发的新型高性能铁基费托合成催化剂,应用在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和山西潞安化工集团,已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50亿元。此外,低碳院还建立了“产业转化一批、试用示范一批、研发储备一批”的“三个一批”成果转化梯队,累计实现技术许可20余项、技术入股3项、孵化转化企业5家。
关于科学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王宏飞介绍,他们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70余项,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内的18个重点研发平台,跻身能源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通过专利作价入股等方式,孵化科技公司5家,加速氢能、新型储能、先进环保材料等技术孵化,培育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未来几年,我们大家都希望能加速孵化出一批‘专精特新’科技公司,在‘能源谷’培育更多先进能源产业,进而支撑未来科学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王宏飞说。
走进清华南口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地,这里的老旧厂房经过改造,被赋予新功能。南口是昌平区的老牌工业重镇,2023年,昌平区采取以城市更新方式,利用北京保温瓶工业公司、北京平板玻璃集团公司、北京市汽车钢圈总厂3个老旧厂区的存量空间,建设清华南口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地。
据昌平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彭仲宇介绍,该项目规划总建筑规模约47.3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规模约39.8万平方米,地下建筑规模约7.5万平方米,建设14个以上全国重点实验室及配套用房,2024年底项目一期已正式交付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昌平区努力打造科教引领、功能齐全的城市复兴新地标,更新老旧厂房的实践案例不止一处。位于昌平区沙河镇的北科婴幼学苑,还入选了第三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项目。
从北科婴幼学苑梧桐树造型的大门进来,便是环形的户外活动空间,步入白色的室内空间,8.5米的挑高、从玻璃窗透射进来的阳光、孩子们在室内嬉戏玩耍……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老旧的厂房。
据了解,北科婴幼学苑原是上世纪80年代北京二毛纺织集团沙河毛条厂的制条车间。为解决社区居民“托得到、托得好”的问题,2020年初,北京大华启元托育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将老旧厂房改造成北科婴幼学苑托育项目,更新后占地面积约8166平方米,其中,婴幼儿活动及辅助用房面积5098平方米,户外活动场地面积3068平方米,可同时容纳380名婴幼儿开展教养活动。目前是全国顶级规模的托育园,已成为托育服务领域的标杆。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