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从中国进口的亚甲基二苯基二异氰酸酯(MDI)提出了新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申请。根据请愿人计算出的倾销幅度估计在305.81%至507.13%之间。
MDI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学中间体,可用于多种用途,包括生产用在所有保温材料的硬质泡沫塑料;用于汽车座椅、床上用品和家具的软质泡沫塑料;以及用于涂料、粘合剂、密封剂和弹性体。
此前,在美国特朗普总统的第一个任期内,MDI已经受到最初的301条款中国关税(25%)的限制。而近期,特朗普总统刚刚宣布对所有中国进口产品征收10%的额外关税,MDI也将受此影响。美国国内产业现在寻求在这些关税之外增加额外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以进一步提升从中国进口MDI的价格。
全球MDI产能比较集中,分别是万华化学(350万吨/年)、巴斯夫(207万吨/年)、科思创(177万吨/年)、亨斯迈(137万吨/年)、陶氏(111万吨/年)、三井化学(61万吨/年)、日本东曹(47万吨/年)、伊朗Karoon(4万吨/年)等。
其中,巴斯夫在中国重庆MDI技改升级项目2024年年底才投产,MDI产能提升至53万吨/年;紧接着又在中国上海布局升级改造项目,拟将粗MDI产能提升至40.176万吨/年。
另外,巴斯夫和陶氏最近都对美国MDI产能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巴斯夫目前正处于其位于路易斯安那州盖斯玛的工厂近10亿美元MDI产能扩建的最后阶段。陶氏于2023年在德克萨斯州弗里波特启动了一家新的MDI工厂,以取代并扩建位于德克萨斯州拉波特的旧工厂。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MDI产能总计达到180万吨/年,2024年北美MDI需求约183万吨。
这些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将由两个联邦机构进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将调查所涉进口产品是不是严重阻碍了国内产业的建立。美国商务部将调查所涉进口产品是不是以低于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往美国(倾销)或受益于不公平的政府补贴。这两个机构都一定要做出实质性阻碍(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或倾销或补贴(商务部)的肯定结论,才能对相关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反补贴税。
请愿书中所涉及的产品为亚甲基二苯基二异氰酸酯(MDI),包括聚合、单体和改性MDI。
MDI的物理形态范围从低粘度液体到固体。无论MDI是否经过蒸馏过程,也无论其酸含量、反应性、功能性、冷冻稳定性、物理形态、粘度、等级、纯度、分子量或包装怎么样,均在本次申请的范围内。
MDI可能含有添加剂,例如催化剂、溶剂、增塑剂、抗氧化剂、阻燃剂、着色剂、颜料、稀释剂、增稠剂、填料、软化剂、增韧剂。MDI与其他材料的混合物,如果其中MDI占混合物总重量的40%以下,则不在此次申请的范围中。
MDI可以与自身、多元醇或多胺部分反应,并保留未完全化学反应的MDI成分,从而将其转化为不再含有异氰酸酯基团的不一样的产品。在这一些产品中,如果其中NCO含量低于总重量的10%,则不在此次申请的范围中。
此次申请的范围有在第三国加工的与上述描述相匹配的商品,包括混合、稀释、引入或去除添加剂,或进行任何其他加工,如果在目标国家进行,这些加工不会将商品从调查范围中删除。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美国近期针对中国MDI发起的“双反”调查,本质上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延续,其法律依据与经济合理性均存在非常明显争议。此次调查由巴斯夫和陶氏等美企推动,申请的倾销幅度高达305.81%-507.13%,叠加此前25%的301关税及新增的10%普遍性关税,实质是通过多重壁垒挤压中国产品竞争力。然而,这一措施不仅违背WTO非歧视原则,还可能扰乱全球化工产业链。MDI作为聚氨酯的核心原料,大范围的应用于汽车、建筑、家电等领域,其供应链稳定性对下游产业至关重要。美国单边加税将推高本国制造业成本,最终转嫁给消费者,与其宣称的“保护国内产业”目标背道而驰。
从法律层面看,美方在调查中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预设导致补贴与倾销的重复计算,这一做法早在2006年铜版纸案中便遭WTO质疑。此外,MDI生产的基本工艺复杂,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已形成成本优势,美方将其归因于“不公平补贴”缺乏实证支持。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近期频繁以国家安全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例如将芬太尼问题与关税挂钩,暴露其将国内治理失能转嫁他国的策略。若此次调查落地,可能迫使中国MDI企业加速布局东南亚市场,或通过技术升级开发替代产品,而美国化工巨头亦难独善其身——其本土MDI产能无法短期填补缺口,反而可能加剧供应链波动。长远来看,此类单边措施将削弱多边贸易体系权威,加剧全球化工行业的不确定性。